欢迎光临本店     登录 注册   加入收藏
  •   
欢迎光临清华大学出版社第三事业部!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文社科 > 心理学 > 认知负荷理论及其在教学设计中的运用

浏览历史

认知负荷理论及其在教学设计中的运用

认知负荷理论及其在教学设计中的运用

prev next

  • 商品货号:20170427012
  • 商品重量:0克
    作者:孙崇勇,李淑莲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图书书号/ISBN:9787302453864
    出版日期:20170101
    开本:16开
    图书页数:232
    图书装订:平装
    版次:1
    印张:14.5
    字数:302000
    所属分类:B841.7;G44
  • 上架时间:2017-04-27
    商品点击数:1189
  • 定价:¥49.00元
    本店售价:¥49.00元
    注册用户:¥49.00元
    vip:¥46.55元
    黄金等级:¥44.10元
    用户评价: comment rank 5
  • 商品总价:
  • 购买数量:

内容简介:

商品附加资源

 内容简介

自从20世纪80年代认知负荷理论提出以后,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对其所做的研究方兴未艾,现已成为教育心理学和教学设计领域最有影响力的理论框架之一。

本书主要探讨了认知负荷理论的最新进展,包括基本类型、学习效应、测量方法及与个体特征的关系等;在此基础上,介绍了作者近年来所做的关于认知负荷与教学设计的关系的三项实证研究;最后,对认知负荷理论的未来发展趋势做了展望。

   本书可供各级教育工作者、心理与教育专业的研究生以及科研机构的有关人士参考使用。

 

前    言

  自20世纪80年代末澳大利亚认知心理学家Sweller较为系统地提出认知负荷理论以后,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对认知负荷的研究方兴未艾。

  毫无疑问,认知负荷理论在近年来已经成为教育心理学最有影响力的理论框架之一,一些教学设计领域已经广泛地使用认知负荷理论作为理论框架,如样例教学和多媒体学习。

  认知负荷理论避开了传统学习理论核心假设的许多束缚,通过概念化人类的信息处理系统与认知过程,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促进学习与教学设计的理论框架。它专注于人类认知架构的许多方面,聚焦于特定的领域,即基于长时记忆与工作记忆功能相关的学习与教学设计,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学习。它对于教学设计有着较为清晰的理解,为创建高效率的教学方法奠定了理论基础。

  所以说,时至今日,认知负荷理论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有着积极的发展前景。开展认知负荷的应用研究对于加强学习者的认知负荷管理和帮助教师完善教学设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本书共分七章。

  第一章论述认知负荷理论的基本问题,包括认知负荷的相关概念、与认知负荷相关的理论、认知负荷的重要特征以及研究认知负荷的重要意义等。

  第二章较为全面而深刻地阐述认知负荷的各种类型,即内在认知负荷、外在认知负荷与相关认知负荷的含义及其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还专门针对近些年出现的颇有争议的元认知负荷进行分析。

  第三章探讨教学设计中个体差异与认知负荷的关系,包括先前经验、认知方式、概括能力、自我调节等个体差异特征对认知负荷的影响。

  第四章探讨教学中存在的各种认知负荷效应,包括自由目标效应、样例学习效应、注意分散效应、通道效应、冗余效应、熟悉逆转效应等。

  第五章介绍教学中认知负荷的测量方法,按客观性和因果关联两个维度划分,分别介绍认知负荷四大类测量方法的含义、评估指标、优缺点以及相关研究,最后还将预测认知负荷测量的未来发展趋势。

  第六章主要介绍作者近年来所做的关于认知负荷理论在教学设计中运用的三项实证研究,包括教学中认知负荷的三种主观评价量表比较,学习者的空间能力、学习自我调节能力对认知负荷及学习成绩的影响。

  第七章对认知负荷理论的未来研究趋势做出展望,一是预测认知负荷结构模型的进一步完善的问题,二是讨论未来认知负荷研究的几个开放性问题。

  本书具有以下特色。

  (1) 内容较新。一方面,在已有认知负荷理论的基础上增加了新的内容,如探讨了各种认知负荷类型与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以及较新的实验证据;另一方面,增加了一些新的认知负荷理论内容,从而进一步拓展了已有的认知负荷理论,如探讨了个体的先前经验、认知方式、概括能力、自我调节等个性差异特征与认知负荷之间的关系,还分析了学习者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各种认知负荷效应等。

  (2) 理论与实证相结合。本书除了概述认知负荷理论的最新研究进展外,还介绍了作者最近完成的关于认知负荷理论在教学设计中运用的三项实证研究,从而使本书既有理论阐述,又有实证研究,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3) 对未来的认知负荷研究趋势做了较为科学而大胆的预测。一方面,对认知负荷的未来测量方法进行了一些有价值的探索;另一方面,对认知负荷的结构模型、可加性假设、方法论等几个开放性问题的未来研究趋势做了展望。

  本书是作者2015年开始承担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认知负荷视阈下的中小学生学业负担研究"(15YJA880056)的阶段成果之一,凝结了近年来作者对认知负荷理论与研究的一些思考、体会和心得。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吸收了国内外学者同仁的研究成果,在此谨向这些作者表达诚挚的谢意;同时,也衷心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相关工作人员的辛勤劳动,使本书早日付梓并增光添色。

  由于主客观条件所限,书中难免会有不足之处,甚至可能会存在一些错误,在此希望各位读者及同行专家批评指正。

   

                                                  作  者

  

 

                                         2016年12月于吉林师范大学

目    录

第一章  认知负荷概述 1
第一节  认知负荷的相关概念辨析 2
一、脑力(心理)负荷的含义 2
二、认知负荷的含义 3
三、认知负荷与脑力(心理)负荷的关系 5
第二节  与认知负荷相关的理论 6
一、图式理论 6
二、资源有限理论 9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2
四、测量学理论 14
第三节  认知负荷的重要特征 16
一、主观性 16
二、内隐性 17
三、变化性 17
四、相对性 17
第四节  研究认知负荷的重要意义 18
一、认知负荷对于现代教学的重要意义 18
二、认知负荷对于现代学习的重要意义 20
三、认知负荷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 23
第二章  认知负荷的类型 27
第一节  内在认知负荷 28
一、内在认知负荷的含义 28
二、内在认知负荷与元素间的互动 29
三、内在认知负荷与学习材料的难度 31
四、内在认知负荷与理解力 32
五、内在认知负荷的有效性 35
第二节  外在认知负荷 36
一、外在认知负荷的含义 36
二、外在认知负荷与元素间的互动 37
三、外在认知负荷与问题的呈现方式 39
第三节  相关认知负荷 41
一、相关认知负荷的含义 41
二、相关认知负荷与内在、外在认知负荷的关系 43
第四节  元认知负荷 44
一、元认知的含义与构成要素 44
二、元认知负荷的提出 46
三、元认知负荷与相关认知负荷的关系 47
第三章  教学中个体差异与认知负荷的关系 49
第一节  个体的先前经验与认知负荷 52
一、个体先前经验的内涵 52
二、先前知识经验与认知负荷效应 53
第二节  认知方式与认知负荷 56
一、认知方式的含义与类型 56
二、认知方式对认知负荷及学习的影响 59
第三节  概括能力与认知负荷 62
一、概括的含义与分类 62
二、概括能力对认知负荷的影响 63
三、概括能力对学习成绩的影响 65
第四节  自我调节与认知负荷 66
一、自我调节与内在认知负荷 67
二、自我调节能力与外在认知负荷 69
三、自我调节框架与认知负荷 70
第四章  教学中认知负荷的效应 75
第一节  自由目标效应 76
一、自由目标效应的含义 76
二、自由目标效应的理论解释 77
三、自由目标效应的实验研究 78
第二节  样例效应 81
一、样例效应的含义 81
二、样例效应的理论解释 82
三、样例效应的实验研究 82
第三节  注意分散效应 84
一、注意分散效应的含义 84
二、注意分散效应的理论解释 84
三、注意分散效应的实验研究 85
第四节  通道效应 87
一、通道效应的含义 87
二、通道效应的理论基础 88
三、通道效应的实验研究 91
第五节  冗余效应 92
一、冗余效应的含义与解释 92
二、冗余效应的实验研究 94
第六节  熟悉逆转效应 95
一、熟悉逆转效应的含义 95
二、有关熟悉逆转效应的实验研究 95
三、熟悉逆转效应的理论解释 98
第五章  教学中认知负荷的测量 101
第一节  间接的主观测量法 103
一、间接的主观测量法的含义 103
二、间接的主观测量法的常用量表 104
三、间接的主观测量法的优点与局限性 106
第二节  直接的主观测量法 107
一、直接的主观测量法的含义 107
二、直接的主观测量法的常用量表 108
三、直接的主观测量法的优点与局限性 109
第三节  间接的客观测量法 110
一、间接的客观测量法的含义与类型 110
二、间接的客观测量法的指标 112
三、间接的客观测量法的优点与局限性 115
第四节  直接的客观测量法 116
一、直接的客观测量方法的含义与类型 117
二、直接的客观测量方法的指标 118
三、直接的客观测量法的优点与局限性 120
第五节  认知负荷测量的未来趋势 121
一、首步诊断法与快速查证法 122
二、认知负荷的区分测量 123
三、未来认知负荷测量中新技术的运用 125
第六章  认知负荷理论在教学设计中运用的实证研究 129
第一节  教学设计中的认知负荷评价量表比较 130
一、研究背景与缘由 130
二、研究方法 133
三、结果分析 136
四、讨论 146
五、小结 152
第二节  空间能力对认知负荷与学习成绩的影响 152
一、研究方法 155
二、结果分析 158
三、讨论 160
四、结论 164
第三节  学习自我调节能力对认知负荷与英语学习的影响 164
一、引言 164
二、研究方法 168
三、结果分析 172
四、讨论 175
五、结论 177
第四节  实证研究的总讨论与总结论 178
一、总讨论 178
二、总结论 180
三、实验研究的不足及未来研究的方向 181
第七章  认知负荷理论的未来研究展望 183
第一节  进一步完善认知负荷结构模型 184
一、认知负荷最初的结构模型 184
二、认知负荷的新结构模型 186
第二节  认知负荷研究的几个开放性问题 188
一、认知负荷的可加性假设 188
二、心理表征和认知负荷 190
三、认知负荷研究的方法论 191
附录  测验材料 195
一、研究(一)测验材料 196
二、研究(二)测验材料 199
三、研究(三)测验材料 200
参考文献 204
 

商品标签

购买记录(近期成交数量0)

还没有人购买过此商品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用户评论(共0条评论)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用户名: 匿名用户
E-mail:
评价等级:
评论内容:
验证码: captc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