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本店     登录 注册   加入收藏
  •   
欢迎光临清华大学出版社第三事业部!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材 > 本科和研究生教材 > 教育类 > 教学论(第2版)

浏览历史

教学论(第2版)

教学论(第2版)

prev next

  • 商品货号:20170407005
  • 所属系列:教师教育系列教材
    商品重量:0克
    作者:李朝辉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图书书号/ISBN:9787302437291
    出版日期:20160601
    开本:16开
    图书页数:316
    图书装订:平装
    版次:2
    印张:19.75
    字数:479000
    所属分类:G42
  • 上架时间:2017-04-07
    商品点击数:851
  • 定价:¥41.00元
    本店售价:¥41.00元
    注册用户:¥41.00元
    vip:¥38.95元
    黄金等级:¥36.90元
    用户评价: comment rank 5
  • 商品总价:
  • 购买数量:

内容简介:

商品附加资源

 内容简介

本书是编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在借鉴国内外同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本书以教学基本理论和教学实践为线索,主要介绍教学论的学科性质及其发展历史、教学目标、教学主体、教学过程、教学规律与原则、课程理论、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环境、课堂管理、教学评价及教学艺术与风格等内容。

本书旨在突出针对性、实践性、主体性和可持续性的特点,在编写过程中采用案例引导、实践课堂等方式突出其实践性,同时也关注教学理论的拓展。

教学理论能否重新焕发生命、能否适应新课程改革需要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掌握现代教学理论,使教学理论从“自在”走向“自为”,唤醒教师的理论意识,提升其实践能力。基于上述考虑,本书既可作为高师院校本科生的教材,也可以作为教师自学之用。

 

前    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教学理论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重建本土文化特色的教学论体系的呼声不断高涨,传统教学论体系面临严峻的挑战;另一方面,如火如荼的第八次课程改革在实践领域为教学理论的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与发展成为教学理论发展的基本走向。教学理论能否重新焕发生命、能否适应新课程改革需要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掌握现代教学理论,提升实践能力。我们希望通过本书,为教师提供一个基本的理论框架。基于上述考虑,本书突出以下几个特点:①针对性。舍弃大而全的教学观念,把立足点放在中学,为学习者提供更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②实践性。从"教材"转向"学材"是教材编写的取向,在编写过程中遵循了这种理念。实践性主要体现在:第一,编写体例上,打破全篇叙述式的死板模式,增加了本章学习目标、核心概念、学习指导等栏目,便于学习者自学;第二,在内容上引用最新的实践案例,为学习者提供学习的思路。③主体性。在编写过程中,我们转变了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观念,关注学习者的主体性。在具体内容中增加了典型案例,供学习者学习借鉴。在每章最后增加了实践课堂环节,为学习者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④可持续性。为了使学习者了解更多的信息,增加了推荐阅读、拓展阅读栏目,便于学习者拓展知识领域,开阔视野。

  本书是教师教育系列教材之一,主要面向师范院校本科生或在职教师。

  本书是吉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师集体智慧的结晶。具体分工如下:李朝辉、刘妍编写前言、第一章,李虹编写第二章,刘树仁、田宏伟编写第三章,马军编写第四章,纪国和、王传明编写第五章,于成业编写第六章,宋丽霞编写第七章,宋立华编写第八章,李朝辉、张丽娟编写第九章,王丽娟编写第十章,龚冬梅编写第十一章,王志彦编写第十二章,李卓编写第十三章。李朝辉任主编,王志彦、谢翌任副主编,李朝辉、谢翌、王志彦负责全书的策划、组织与统稿工作。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吉林师范大学有关领导的支持与关心,清华大学出版社的编辑以及相关人员对本书的出版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另外,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还参考和借鉴了国内同行和兄弟院校的相关成果,在此也对他们表示深深的谢意。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  者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教学的含义、地位和作用 2
一、教学含义的分析 2
二、教学的地位和作用 4
第二节  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5
一、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5
二、教学论的任务 7
三、教学论与课程论的关系 7
第三节  教学论发展的历史沿革 8
一、教学论的萌芽阶段(16世纪
以前) 8
二、教学论的发展阶段(17世纪-
20世纪初) 9
三、教学论的繁荣阶段(20世纪初-
现在) 10
四、当代教学观的演变趋势 12
第四节  教学论的基础 13
一、教学论的哲学基础 13
二、教学论的心理学基础 14
三、教学论的文化和社会学基础 16
本章小结 17
思考与练习 18
 第二章  教学目标 21
第一节  教学目标概述 23
一、教学目标的含义 23
二、教学目标的功能 25
第二节  当代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25
一、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26
二、加涅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28
三、新课程三维目标分类 30
第三节  教学目标的设计与表述 31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 31
二、教学目标的表述 34
三、三维教学目标的设计 36
本章小结 37
思考与练习 38
 第三章  教学主体 40
第一节  教师 41
一、教师的角色 42
二、教师的专业素养 45
三、教师的专业发展 50
第二节  学生 53
一、学生的本质特点 54
二、教师学生观的更新 55
第三节  师生关系 56
一、师生关系概述 56
二、不良师生关系(师生冲突)的表现
及解决策略 58
三、良好师生关系的特点及构建 61
本章小结 64
思考与练习 65
 第四章  教学过程 66
第一节  教学过程概述 67
一、教学过程的概念 67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 69
三、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70
第二节  教学过程的动力 72
一、教学过程动力的内涵 72
二、教学过程动力矛盾说 73
第三节  教学过程的本质 75
一、教学过程的本质观 75
二、教学过程本质研究之慎思 78
本章小结 80
思考与练习 81
 第五章  教学规律与原则 83
第一节  教学规律 84
一、教学规律的概念 84
二、教学规律的来源 85
三、教学的基本规律 85
第二节  教学原则 89
一、教学原则的概念 89
二、教学原则制定的依据 90
三、教学原则的作用 90
四、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91
本章小结 99
思考与练习 99
 第六章  课程理论 101
第一节  课程的概念及类型 103
一、课程的基本概念 103
二、课程的类型 105
第二节  课程理论流派 106
一、知识中心课程理论 106
二、学生中心课程理论 111
三、社会中心课程理论 115
第三节  课程标准与课程内容 118
一、课程标准 118
二、课程内容 119
第四节  课程实施与课程开发 123
一、课程实施 123
二、课程开发 126
第五节  课程资源 131
一、对课程资源的理解 131
二、课程资源的作用 132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原则 133
四、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134
本章小结 136
思考与练习 137
 第七章  教学组织形式 138
第一节  教学组织形式概述 139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 139
二、教学组织形式的演变 140
三、教学组织形式的分类 141
四、研究教学组织形式的意义 144
第二节  教学组织形式及其改革趋势 144
一、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堂
教学 144
二、教学的辅助形式 146
三、教学的特殊形式--复式教学 148
四、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149
五、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趋势 151
第三节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52
一、备课 152
二、上课 154
三、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154
四、课外辅导 154
五、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55
第四节  教案与学案的研制 155
一、教案的研制 155
二、学案的研制 157
本章小结 159
思考与练习 159
 第八章  教学模式 161
第一节  教学模式概述 163
一、教学模式的概念 163
二、教学模式的结构 163
三、教学模式的特点 165
四、教学模式的功能 166
第二节  当代国外教学模式简介 166
一、范例教学模式 167
二、抛锚式教学模式 167
三、发现学习教学模式 169
四、掌握学习教学模式 171
五、暗示教学模式 172
六、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173
第三节  我国教学模式简介 173
一、传递-接受教学模式 174
二、引导-发现教学模式 174
三、情境-陶冶教学模式 175
四、目标-导控教学模式 176
五、自学-辅导式教学模式 176
第四节  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与应用 177
一、教学模式的演变 177
二、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 178
三、教学模式的选择与运用 178
本章小结 179
思考与练习 180
 第九章  教学方法与手段 181
第一节  教学方法的概念与选用 182
一、教学方法的概念 182
二、常用的教学方法 184
第二节  现代化教学手段 188
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发展
及含义 188
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特点
和作用 188
第三节  学习方式的变革 189
一、学习方式的发展 190
二、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 190
三、学习方法的指导 202
本章小结 206
思考与练习 206
 第十章  教学环境 209
第一节  教学环境概述 210
一、教学环境的概念 210
二、教学环境的特点 214
三、教学环境的功能 217
第二节  教学环境的设计与优化 219
一、教学环境设计与优化的基本
依据 219
二、教学环境设计与优化的基本
原则 220
三、现代教学环境设计与优化的
理念 222
四、教学环境设计与优化的基本
策略 225
五、我国中学教学环境设计与优化的
宏观思考 227
本章小结 229
思考与练习 230
 第十一章  课堂管理 231
第一节  课堂管理概述 233
一、课堂管理的主体 233
二、课堂管理的功能 234
第二节  课堂规则 235
一、课堂规则概述 235
二、课堂规则的制定 236
三、课堂规则形成的方法 239
第三节  课堂环境管理 240
一、课堂物质环境管理 240
二、课堂社会心理环境管理 243
第四节  课堂问题行为管理 244
一、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 244
二、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 244
三、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策略 249
本章小结 254
思考与练习 255
 第十二章  教学评价 257
第一节  教学评价概述 258
一、教学评价的含义 258
二、教学评价的功能 259
三、教学评价的原则 260
第二节  教学评价的类型 262
一、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个体内
差异评价 262
二、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发展性
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263
三、他人评价和自我评价 265
四、单项评价和综合评价 266
第三节  教学评价的内容和指标体系 266
一、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266
二、课堂教学评价 270
三、备课、辅导、作业布置与批改
和学业成就的评价 272
第四节  教学评价的步骤与方法 274
一、教学评价的步骤 274
二、教学评价的方法 275
本章小结 280
思考与练习 281
 第十三章  教学艺术与风格 282
第一节  教学艺术概述 284
一、教学艺术的含义 284
二、教学艺术的特点 285
三、教学艺术的功能 286
四、教学艺术形成对教师的意义 288
第二节  课堂教学艺术 289
一、导课艺术 289
二、组织艺术 291
三、语言艺术 292
四、提问艺术 293
五、板书艺术 294
六、结课艺术 296
七、非语言艺术 297
第三节  教学风格 299
一、教学风格的含义 299
二、教学风格的特征 300
三、教学风格的形成过程 301
四、教学风格的形成途径与方法 302
本章小结 303
思考与练习 303
 参考文献 305
 

商品标签

购买记录(近期成交数量0)

还没有人购买过此商品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用户评论(共0条评论)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用户名: 匿名用户
E-mail:
评价等级:
评论内容:
验证码: captc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