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本店     登录 注册   加入收藏
  •   
欢迎光临清华大学出版社第三事业部!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当前位置: 首页 > 经济管理 > 经济发展 > 气候变迁经济学

浏览历史

气候变迁经济学

气候变迁经济学

prev

  • 商品货号:20141127005
  • 所属系列:新兴经济学系列丛书
    商品重量:0克
    作者:朱述斌,朱红根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图书书号/ISBN:9787302378914
    出版日期:2015年1月
    开本:16
    图书页数:200
    图书装订:平装
    图书规格:185mm×260mm
    版次:1-1
    印张:12.5
    字数:273千字
  • 上架时间:2014-11-27
    商品点击数:1759
  • 定价:¥32.00元
    本店售价:¥32.00元
    注册用户:¥32.00元
    vip:¥30.40元
    黄金等级:¥28.80元
    用户评价: comment rank 5
  • 商品总价:
  • 购买数量:

内容简介:

商品附加资源

内 容 简 介
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上备受关注的全球性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
本书是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整理的基础上,结合现有研究基础,编辑而成的。主要内容为:第一部分基础理论篇,主要包括气候变迁经济学的导论、理论基础与主要应用模型,这是全书的理论前提;第二部分事实归因篇,介绍了国内外气候变迁的基本事实和发展趋势,剖析了气候变迁的经济归因;第三部分影响挑战篇,重点就气候变迁对中国农业现代化、中国工业化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进行了全面分析;第四部分公共政策篇。
本书具有观点新、视野广、手段多等特点,可供高校师生、科技人员、经济管理工作者阅读,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前  言
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备受关注的全球性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自1985年奥地利“温室气体对气候变化及有关影响”的国际论证会议上提出全球变暖问题以来,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公认的环境问题,特别是近十几年世界范围的气候异常给许多国家的粮食生产、水资源和能源带来了严重影响,引起了世界的普遍关注。1988年,联合国环境计划署与世界气象组织联合成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迄今已连续发布了4次评估报告。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关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遏制全球变暖的国际公约。在1997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上,缔约方在日本京都通过了《京都议定书》,对减排温室气体的种类、主要发达国家的减排时间表和额度等做出了具体规定。2007年12月3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制订了世人关注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巴厘岛路线图”,确认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出席大会,把气候变化问题提高到从未有过的高度,甚至有人把2007年称为气候变化年。中国国务院于2007年首次发布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十七大报告中又明确提出“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做出新贡献”。
目前中国一方面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正处在快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之中,发展阶段和生活水平与发达国家尚有巨大差距;另一方面,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已居世界第一,人均排放量已达世界平均水平,而且在当前的发展阶段,我国排放持续量增大,且增长速度快。从保护气候的层面来讲,发达国家对我国的减排施压,我们也要担负起大国的责任。从发展的层面来看,要维护我国的发展权益,保障发展空间。气候变迁经济学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分析,对我们寻求这一两难问题的正确解决有着重大的理论帮助,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
关于气候变迁问题,国内外学者从多学科、多角度进行了理论与实证研究,得出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本书是江西农业大学鄱阳湖流域生态工程中心和江西农业大学“三农”问题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整理的基础上,结合现有研究基础,编辑而成的。全书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基础理论篇。主要包括气候变迁经济学的导论、理论基础与主要应用模型,这是全书的理论前提。主要介绍了气候变迁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研究对象,剖析了气候变迁经济学的物理学、经济学与社会学理论基础,并重点介绍了气候变迁经济学的主要理论应用模型。
第二部分是事实归因篇。介绍了国内外气候变迁的基本事实和发展趋势,剖析了气候变迁的经济归因。通过对气候变迁的事实与归因进行描述和分析,从总体上分析了世界各国面对气候变迁的减缓措施与经济适应策略,并论述了未来应对气候变迁面临的压力与形势。
第三部分为影响挑战篇。重点就气候变迁对中国农业现代化、中国工业化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进行了全面分析,其中,详细剖析了气候变迁对我国农业环境、种植业、森林、草原、畜牧业、渔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电力工业、制造业、能源以及人口健康、公共安全、社会秩序等各个领域的影响。
第四部分为公共政策篇。首先就《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以及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选择等进行了介绍;其次分析了中国应对气候变迁的主张和对策,提出了中国应对气候变迁的角色定位以及农业、水资源、海洋、卫生健康和气象等领域的适应策略;最后从产业结构优化、能源节约、低碳能源应用、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碳汇等方面提出了减缓气候变迁的对策建议。
本书是在借鉴和总结国内外专家学者成果基础上汇编而成,但仍然缺乏对国内外学者关于气候变迁经济学研究成果的系统掌握,写作过程中参考了大量的国内外文献,也加入了编写组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与理解。编写组虽然尽力想让本书内容和结构相对完善,但其中肯定有许多不足或者错误之处,在这里恳请读者加以鉴别并予以纠正。
编  者 
 
目  录
第1篇  基础理论篇
第1章  导论 3
1.1  气候变迁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3
1.1.1  相关概念 3
1.1.2  气候变迁经济学的兴起 4
1.2  气候变迁经济学的研究意义与方法 10
1.2.1  气候变迁经济学的研究意义 10
1.2.2  气候变迁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1
1.3  气候变迁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主要内容 11
1.3.1  气候变迁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1
1.3.2  气候变迁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12
1.4  气候变迁经济学的发展趋势与关注热点 12
第2章  气候变迁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14
2.1  物理学基础 14
2.1.1  短期气候变化的全球性 14
2.1.2  大气的内动力过程 15
2.2  经济学基础 17
2.2.1  气候变化损失的经济评估 17
2.2.2  适应气候变化的成本分析 19
2.2.3  减排温室气体的经济成本评估 19
2.3  社会学基础 20
2.3.1  社会学对于环境问题的关注 21
2.3.2  气候变化下社会学的议题 22
第3章  气候变迁经济学模型 26
3.1  气候变迁经济学模型概况 26
3.2  气候变迁经济学模型研究成果 28
3.2.1  成本—效益分析法 28
3.2.2  碳预算法 29
3.3  几种典型气候变迁经济学模型 30
3.3.1  亚洲太平洋集成模型 30
3.3.2  大气稳定框架模型 31
3.3.3  温室效应评估集成模型 32
3.3.4  能源供应战略方案和综合环境影响模型 33
3.3.5  基于多区域方法的资源和产业配置模型 35
3.3.6  微型气候评估模型 36
第2篇  事实归因篇
第4章  气候变迁的基本事实 41
4.1  IPCC评估报告的主要结论 41
4.1.1  气温变化特征 41
4.1.2  降水变化特征 42
4.1.3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42
4.2  近百年中国气候变迁特征 43
4.2.1  气候变迁总体特征 43
4.2.2  区域气候变迁特征 47
4.3  气候变迁的主要经济影响 48
4.3.1  气候变迁影响评估工具与方法 48
4.3.2  气候变迁影响评估研究趋势 49
4.3.3  气候变迁的主要影响 50
4.4  未来百年气候变化预估 58
4.4.1  全球气候变化预估 58
4.4.2  气候变化预测的不确定性 60
第5章  气候变迁的经济归因 62
5.1  温室效应与温室气体 62
5.1.1  内涵 62
5.1.2  温室气体的排放“源”和吸收“汇” 63
5.1.3  全球增温潜势与CO2当量 63
5.2  自然因素作为主要影响因素的排除 64
5.2.1  自然因素 64
5.2.2  人类活动 65
5.2.3  气候变化的归因 75
5.3  人文发展与温室气体排放 77
5.3.1  排放情景与情景分析方法 77
5.3.2  人文发展的内涵 80
5.3.3  人文发展与温室气体排放的关系 82
5.3.4  碳排放约束下的人文发展 84
第6章  气候变迁的减缓与经济适应 86
6.1  全球气候变迁背景下的政策演进 86
6.1.1  国际气候会议的发展历程 86
6.1.2  国际气候会议议题和气候政策变化 90
6.2  减缓气候变迁的政策措施 92
6.2.1  减缓 92
6.2.2  适应 93
6.2.3  技术 93
6.2.4  资金 94
6.2.5  对我国的启示 95
6.3  主要国家和政治组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立场与行动 96
6.3.1  欧盟的气候政策 96
6.3.2  中国的气候政策 98
6.3.3  美国的气候政策 99
6.3.4  主要国家和地区间的政策转移分析 101
6.4  主要压力与挑战 101
6.4.1  非政治层面的挑战及原因分析 101
6.4.2  政治层面的挑战及原因分析 104
第3篇  影响挑战篇
第7章  气候变迁对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影响 111
7.1  气候变迁对农业环境的影响 111
7.1.1  气候变迁对农业气候资源的影响 111
7.1.2  气候变迁对农田土壤环境的影响 115
7.1.3  气候变迁对农业气象灾害的影响 116
7.2  气候变迁对种植业的影响 117
7.2.1  CO2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117
7.2.2  气候变迁对种植制度的影响 119
7.2.3  气候变迁对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19
7.2.4  气候变迁对农作物病虫草害的影响 121
7.3  气候变迁对森林和草原的影响 121
7.3.1  气候变迁对森林的影响 121
7.3.2  气候变迁对草原的影响 123
7.4  气候变迁对畜牧业的影响 123
7.4.1  气候变迁对牧草生长的影响 123
7.4.2  气候变迁对牧草品质的影响 124
7.4.3  气候变迁对家畜生长发育的影响 124
7.4.4  气候变迁对畜产品的影响 125
7.5  气候变迁对渔业的影响 125
7.6  气候变迁对农业成本和投资的影响 126
第8章  气候变迁对中国工业化的影响 128
8.1  气候变迁对建筑业的影响 128
8.1.1  气候变迁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128
8.1.2  气候变迁对建筑材料的影响 130
8.1.3  气候变迁对建筑结构的影响 131
8.1.4  气候变迁对建筑施工的影响 132
8.1.5  气候变迁对建筑能源消耗的影响 132
8.1.6  气候变迁对混凝土结构性能的影响 132
8.2  气候变迁对交通运输业的影响 134
8.2.1  气候变迁对交通设计的影响 134
8.2.2  气候变迁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134
8.2.3  气候变迁对交通运输设施的影响 135
8.3  气候变迁对电力工业的影响 136
8.3.1  气候变迁对电力工业的直接影响 136
8.3.2  气候变迁对发电企业的影响 137
8.3.3  气候变迁对电网企业的影响 137
8.4  气候变迁对制造业的影响 138
8.4.1  气候变迁对制造业的经济影响 138
8.4.2  气候变迁对制造业的影响方式 139
8.5  气候变迁对能源的影响 139
8.5.1  气候变迁对能源消费的影响 139
8.5.2  气候变迁对能源安全的影响 141
8.6  气候变迁对其他工业的影响 142
第9章  气候变迁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44
9.1  气候变迁对人口健康的影响 144
9.1.1  气候变迁对农业产量的影响 144
9.1.2  气候变迁对农业区边界变化的影响 145
9.1.3  气候变迁对瘟疫流行的影响 145
9.1.4  气候变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146
9.2  气候变迁对公共安全的影响 146
9.2.1  气候变迁对城市的粮食安全构成威胁 147
9.2.2  对饮水安全构成威胁 150
9.2.3  气候变迁对卫生安全构成威胁 152
9.2.4  气候变迁对城市经济安全构成威胁 152
9.3  气候变迁对社会秩序的影响 156
9.3.1  气候变迁与国际政治秩序 156
9.3.2  气候变迁规则将决定不同类型国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158
第4篇  公共政策篇
第10章  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迁政策 163
10.1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163
10.1.1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产生 163
10.1.2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主要目标 164
10.2  《京都议定书》 165
10.2.1  《京都议定书》的实施进程 165
10.2.2  《京都议定书》的主要内容 165
10.3  适应气候变迁的政策选择 168
10.3.1  适应气候变迁国际合作的基本政策框架 168
10.3.2  减缓气候变迁国际合作的前景 169
第11章  应对气候变迁中中国的主张与对策 171
11.1  应对气候变迁中中国的角色定位 171
11.1.1  哥本哈根会议:预期与结果 171
11.1.2  哥本哈根博弈:中国地位凸显 172
11.1.3  中国在应对气候变迁过程中的角色再认识 176
11.2  采取适应气候变迁的行动 179
11.2.1  农业领域 179
11.2.2  水资源领域 179
11.2.3  海洋领域 179
11.2.4  卫生健康领域 180
11.2.5  气象领域 180
11.3  减缓气候变迁的主要对策 180
11.3.1  优化产业结构 180
11.3.2  节约能源 181
11.3.3  发展低碳能源 183
11.3.4  控制非能源活动温室气体排放 183
11.3.5  增加碳汇 184
11.3.6  地方积极推进低碳发展 184
后记 185
参考文献 187
 

商品标签

购买记录(近期成交数量0)

还没有人购买过此商品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用户评论(共0条评论)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用户名: 匿名用户
E-mail:
评价等级:
评论内容:
验证码: captcha